随着2025年农历春节的临近,许多留沪港人纷纷选择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以期为春节增添新的色彩。2025年是中国非遗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在这一背景下,非遗体验逐渐成为港人过年的热潮。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些港人在上海庆祝新春时的非遗历程,从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点,来自香港的梁丽萍踏上了非遗技艺的体验之旅。她在制作兔子灯彩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竟然给3岁的小女儿带来了如此大的快乐。对于家住上海的梁丽萍来说,这已经是她在这座城市度过的第四个春节。她坦言,虽然香港和内地的春节习俗相似,比如大扫除、贴春联和年夜饭等常规项目,但她依然希望这个春节能有点新的玩法。
为了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的传统,梁丽萍选择了前往著名的上海豫园。在九曲桥上,她边走边欣赏如花般的灯饰,深深为花灯构造的巧妙与涵义所吸引。她表示:“上海过年走九曲桥有着象征意义,寄寓着将过去一年的曲折和不顺带走,JNTY.COM让新的一年顺畅。”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探索让她愈加热爱起了中国的习俗。
她还特别提到了制作海派文化代表的兔子灯,这款灯的外形圆润可爱,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吉祥。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与挑战,细致入微的制作工艺让她的耐心得到了极大的考验。对于未来,梁丽萍期待能够和女儿一起合作,制作属于她们的属于家庭的独特灯彩。
在春节期间,梁丽萍还计划带着家人去广东开平,探访碉楼与打铁花,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接触。她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悠久与深厚,让她对自己的祖国心存敬意。”
除了梁丽萍,另一位港人陈美婷也是在非遗体验中发现了新年庆祝的乐趣。自十多年前定居上海后,陈美婷几乎年年都在这座城市过年,日益频繁的春节仪式使得她渐渐地觉得过年的氛围少了新鲜感。她回忆道:“每年的年夜饭基本都是一成不变,打麻将、看春晚也已成了习惯。”
然而今年,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美婷尝试了捏制小蛇面人。她的这次非遗体验不仅让她在春节的庆祝中增添了一份特别的色彩,更让她在年夜饭时能与父母分享这个创作的过程,激起了全家人的浓厚兴趣。她自豪地说:“虽然父母见过成品面人,但当我告诉他们制作的步骤时,他们也对整个过程充满了好奇。”
“非遗这个词我早已耳熟能详,但能亲身上手体验,收获还是让人非常感动的。”陈美婷的期待并未止步于此,她希望能够继续解锁更多的非遗技艺,比如传承千年的苏绣和色彩斑斓的糖画。
每一个留沪港人的春节都在非遗体验中找到了新的意义。从亲手制作兔子灯,到捏制小蛇面人,这一区域文化的交融展现了港人在上海这一背景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机会。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魂,构建了一个富有幻想与创造力的新春画卷。
这一现象不仅让春节的庆祝变得丰富多彩,更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思考。非遗作为国家文化的代表,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回归与再创造,无疑为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时,这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机会,让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层面被传承与发扬。
总的来说,非遗体验不仅是港人在沪过年期间的一次文化探索,更是对自我身份及价值的深刻反思。当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文化的根基与未来便得以延续,春节的庆祝也因这些丰富的文化体验而愈发鲜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